欢迎各界友人光临 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now|date('yyyy年MM月dd日')}} {{now|date('EEEE')}}
王珍琛:老主委是我们的楷模
来源:社厦门市委 时间:2020-08-05 09:20
  庄启谦先生是九三学社厦门市委的创建人之一,担任社第一届厦门市委副主委,第二届市委主委;他同时也是九三学社福建省委的创建人之一,社第一届福建省委委员,第二、三、四届省委副主委;他是厦门最早的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些“光环”,厦门九三人,至今无人超越。在谈起这些往事时,老主委的口头禅是“运气好”。这句托词反映老主委谦虚、低调的为人处世风格。
  我与老主委“频繁接触”,始于三年前。2017年春夏之交,社厦门市委交给我一个任务,协助庄启谦老主委整理“口述史”。虽然不知道这个任务的难易程度,但是,觉得有社市委的鼎力支持,弄一点“文字”应该问题不大。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想法太简单。这项工作的难度不在文字的组织,而在素材的发掘。时间流逝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要把当年的经历重新回忆起来,本身就不容易;更何况,老主委惯于“低调”,许多时候不主动回忆那些经历,给我造成一定困扰。庆幸的是,后来我们转变了方法,用聊天漫谈的形式进行回忆,终于顺利完成《我心中永远的蓝色梦》这部口述史。老主委的低调,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的部分精彩故事在《厦门日报》发表后,不仅他的亲人说“闻所未闻”,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老主委的老伴,同是九三学社社员的林惠琼老师,对老主委的成就竟然也知之甚少!我向老主委询问究竟,老主委只是简单告诉我:“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出差在‘外面’完成的,她当然不知道”。
  当然,“低调”并不是老主委优点的全部。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来解读老主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机遇和挑战
  1956年夏天,庄启谦从厦门大学毕业,生物系主任汪德耀教授推荐他报考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这是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在全国招收研究生,而且是第一次招收副博士学位研究生,数量50名。通过考试,庄启谦被录取,开启了五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
  

  研究生阶段有两件事影响了他几十年的科研事业。第一件是,他师从软体动物学家张玺。张玺教授是九三学社早期的杰出活动家、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家。他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让庄启谦终身不忘—— 庄启谦称之为“三部曲”,即外语学习、原著精读及读书报告。导师张玺教授并不授课,而是指定必须攻读的中外文书籍,让研究生通过外语学习精读原著,在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事和老师做读书报告。可想而知,这种培养方法对研究生的压力是巨大的,但是,在人才培养效果方面确实是立竿见影的。第二件是,与来华的苏联专家一起工作。1957年以后,先后有三次苏联专家来到我国,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混合组成考察团,联合开展海洋生态调查。由于庄启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是潮间带生态学,与考察团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所以有幸成为考察团成员。庄启谦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不但在业务上得到迅速提高,而且学习到苏联专家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年轻研究员在逆境中成长
  从1962年研究生毕业到1982年奉调至福建海洋研究所工作,这20年是庄启谦科研的黄金时期。他的足迹留在祖国的辽阔海疆,从胶州湾沿岸潮间带调查到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从温州海区的生物调查到南麂列岛贝类区系研究;从东山岛杂色鲍人工育苗到厦门中药厂的新药试制……一项项科研成果反映出庄启谦奋斗的成就。特别是《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荣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更是对庄启谦等海洋科技人员的极大褒奖。《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集中了自1956年至1980年对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的结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珊瑚礁及其临近水域大量海洋动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在分类和生态研究主要内容上达到了国际水平。由于庄启谦在《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课题中的突出贡献,尽管他已经离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仍然作为主要获奖者之一荣获该奖项。

贝类专家的圆满贡献


  大连市区著名旅游景点星海广场一隅,有一座贝壳造型的建筑———大连贝壳博物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贝壳展品品种及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是庄启谦实现“永远蓝色梦”的最后战场。这是一段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有趣经历。
  大连贝壳博物馆的创建者是辽宁海洋渔业集团原董事长张毅。他从无意中打捞到一枚漂亮的贝壳开始,经过不懈坚持,最终成为拥有超过五万枚贝壳藏品的收藏家。在决心创建贝壳博物馆时,张毅对这些贝壳一无所知,他曾经邀请国际知名的贝类学家日本人小菅贞男帮忙,但是小菅贞男年事已高,面对堆积如山的一箱箱贝壳标本,他力不从心;而且,他标注贝壳名称时只能采用日文和拉丁文,中国观众看不懂。张毅的眼光终于聚焦到我国著名的贝类学家庄启谦教授身上。可是,庄启谦这位中国贝类协会副理事长起初没有接受张毅的邀请,他不愿意放下在厦门安逸的退休生活远赴大连开辟新的工作。张毅连续三年邀请,庄启谦都谢绝了。也应了机缘巧合这句话,庄启谦出席2003年全国贝类工作会议期间,参观了刚开业的大连贝壳博物馆。看到博物馆的规模,目睹张毅创建贝壳博物馆的决心,倾听了张毅对未来博物馆的规划及遇到的困难,这位年过七旬的耄耋老者被张毅感动了,终于同意应聘为大连贝壳博物馆终身研究员,答应每年至少花两个月时间帮助大连贝壳博物馆整理所有馆藏贝壳。
  以后十多年里,庄启谦兑现承诺,每年到大连工作两个月以上,终于完成已故馆长张毅的嘱托,整理出馆藏的全部未知贝壳,使该馆成为集专业性、广泛性、科普性于一体的贝壳博物馆。
  庄启谦对大连贝壳博物馆的贡献当然是巨大的,但是,这批馆藏贝壳的鉴定和分类有多难却少为人知。张毅收集的贝壳杂乱无章,无法确定是哪个水域的贝壳。因为生物的分布是有地域性的,要鉴定一批不知来源的贝壳,无疑是大海捞针。庄启谦研究员告诉我,他能够完成全部贝壳的鉴定和分类,除了几十年贝壳鉴定和分类的实践,还靠两条:一是张毅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书,二是张玺导师的严格要求,研究生阶段掌握的几门外语基础,用来查找所需的贝壳资料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大连贝壳博物馆圆了老主委的“蓝色梦”,大连贝壳博物馆终身研究员把自己的余生无怨无悔地全部贡献给他毕生奋斗的蓝色海洋。(作者:九三学社厦门市委 王珍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